当前位置:主页>夏阳酷暑>知识库>正文

创造力之死的时代,拿什么来拯救公众号

2016-09-29 来源:褚伟 资讯整理编辑:褚伟 点击:

分享到:

  今年有两种体裁的作品在写作领域非常盛行:一种是科幻,另一种是非虚构。

  前者的代表是郝景芳《北京折叠》,后者以《太平洋大劫杀》最为突出。《北京折叠》一出,一片赞誉之声。而后者在商业上的成功(据媒体报道乐视已花100万将电影版权买下),更是引发了不少同行们的争相模仿。

  但很可惜,几乎没什么可复制性。

  不仅如此,前段时间行业内还闹出了一个笑话,说一篇在朋友圈里流传甚广的非虚构作品《1986,生死漂流》竟然是“抄袭”《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的,对此《南方周末》还特别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年轻人,别太着急了》的文章。

  不论是科幻还是非虚构,某种程度上都是创造力之死的表现。对现实失望,对过去缺乏兴趣,对深层次的逻辑缺乏探讨。要么沉迷在一个自我构建的世界,要么将一个自认为真实的世界展示给大家看。

  作为一个假装写字的人,我很能理解内容创造者们的困境。

  受于“体面挣钱”和公众号阅读量低和增粉难的限制,不得不来点猛料,“搞个大的”。

  “卖版权”确实是内容创造者最体面的挣钱方式之一。但这个版权来的太慢,耗费的成本和精力太高,无持续性可言。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够做成IP。而且只要内容精彩,都能卖个好价钱。理论上来说,它被验证是可行的。

  就是这样一种似乎可行的道路,在微信的生态里似乎也被堵死了。

  音频、短视频、长文+表情包……即便是不断地搔首弄姿,粉丝也不见得有多少增长。不管怎么坚持,如何做到有情怀,要想商业化,最后不得走向讨好年轻人,向低龄化、卖萌、自嘲、自黑的方向进展。

  不知道这种状态还会持续多久,我乐观地估计大概还需要持续半年到一年。在一个创造力之死的时代,拿什么来拯救公众号?

  我想大概也只剩蹭热点了吧。

更多关于 知识库 的文章:
jijiewang.com美好的季节|投稿请发送至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冀ICP备2021021905号 | Powered by季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