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夏阳酷暑>混职场>正文

造物的逻辑:一种创业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

2015-05-07 来源:未知 资讯整理编辑:jijiewang.com 点击:

分享到:

  几年前,我还在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拍电影的时候,就一直希望能搞明白电影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书中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人从文学的角度来定义,有人从技术的角度来定义,也有人似乎无法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定义,所以把电影看做是一门集合了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每一种定义都有充分的理由,却似乎又远离电影本身。

  直到后来进行了一些拉片子的训练和几次小规模的拍摄实践之后,才逐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么一个认知过程在当时纯属兴趣驱动,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

  之后,进入互联网行业,又重新经历了一个自己摸索的过程,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认识事物,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知。

  这两次经历,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我却发现它们又是处处相通的。

  这激起了我去思考其背后逻辑的兴趣。

  我们在对事物认知的过程中是不是会存在一个清晰的思维路径呢?

  物理学家张守晟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有过这么一段表述:

  科学有两大方向,一个是把各种形态的物质,分解到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另外一个是用这些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构造出物质的不同的态。

  雕塑艺术家托尼克拉格是这么说的:

  材料就是一切。我们由材料构成,我们触摸到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思想、情感都是由材料构成的。

  现在最有力的艺术就是创造全新的形态。

  如果把这两段话中的“科学”和“艺术”换个位置,其实也没有问题。但事实上这两个人完全没有交集,他们思考的也是完全不同的对象。唯一的可能就是科学与艺术拥有着共同的本质,蕴涵着一致的内在逻辑和思维模式。

  这个逻辑又是什么呢?

  前一段时间梁宁女士写过一篇论述互联网价值观的文章,这是从其中摘取的一部分:

  在古老的农业社会时代,最核心的资源是可耕种土地。那个时候,石油是没有意义的东西。所以,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赏赐是“裂土封侯”,最重要的分封是土地,打仗打的也是国境线,争夺水与草。那个时代,评估一个人是否强大的核心指标,就是他有多大的土地,所以皇帝最牛,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然后到了工业社会,一个企业家,没有很大的土地,但是他有个可以炼钢、纺织、造汽车的工厂;一个矿产主,他的地面不长庄稼,但是有煤、有石油……他们土地不大,但是他们比那些土地面积大的人更有钱,因此更有力量。

  然后到了信息社会,微软、苹果、Google、Facebook……没有流水线,没有矿产。就一帮小孩,在最简陋的小房子里,不依赖土地资源与社会权力,仅仅使用自己的大脑,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创造当今最值钱的企业。

  在这个时代,知识产权有价值、有创造能力的大脑有价值。

  造物者第一。

  造物者的价值,大于已经存在的厂房、矿产和 balabala..资源。

  拥有创造力,能把东西从零做出来,并让它运转的人,很少很少。擅长竞争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玉米地和油田不一样,油田和油田也不一样。

  梁宁认为的是,在互联网时代,造物者第一。但并没有给出来何谓造物者,如何造物的解释。

  如果对应起来看的话,物理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在探索的其实是世界的内在规律,它们寻找的是造物的逻辑,同时又基于这一逻辑来造物。

  而互联网恰恰是迄今为止与这个世界的规律本身最相通的事物。

  因此,我们可以把张守晟和托尼克拉格的话看作是对造物的逻辑对应的思维路径的形象化表达,而梁宁强调的则是这一思维路径对应的能力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沿着去创造一个产品的过程来梳理一下构成这一路径的两个核心点,给出具体的过程。

  造物的路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分解,一是构造。

  第一,寻找构成事物的最小信息单元

  寻找构成事物的最小的信息单元是一个分解的过程。它既是一个构建系统性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物理学家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不断去探寻构成这个世界的更小的信息单元。分子-原子-质子……,每一次发现更小的信息单元就意味着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往前跨出了一大步,颠覆掉我们原来对于世界的认知体系。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词:信息粒度。

  先抛两个问题:

  很多图片服务网站默认的看到的是相册,而 Flickr 是图片?

  很多音乐网站的从分类点击进去看到的是歌曲或者专辑,而last.fm是歌手?

  “粒度” (Granularity) 指的是信息单元的相对大小或粗糙程度。各种不同的粗细程度有:杂志的议题、文章、段落及句子。

  这是从《Web 信息架构》一书中摘下来的。

  书中没有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信息粒度,从我的理解来看,

  图片的粒度要比相册细

  歌手的粒度要比歌曲粗

  简单分析一下图片

  图片是最小的信息单位,拿flickr来说,对于图片的集合,有几种形式:Tag、Sets(相册)、Collections(付费用户能看到更大集合的相册)。

  问题来了,Flickr 为什么不用 Sets 作为信息的主线,而是用图片?

  拿一个用相册作为信息主线的 Picasa 作对比,相册是最小的信息单位,图片连 title 都没有。

  从使用来说,一个新用户必须先创建一个相册,才允许上传图片。

  从浏览来说,相册的结构解决不了浏览最近 10 张图片的需求。

  如果就图片的信息架构展开说下去,有很多可以对比的东西,我当初就质疑过 facebook 的图片架构,最早是以相册为单位,后来发现这个架构并不适合社区,也就是给传图片和看图片的人都增加复杂度。现在改了,弱化了相册,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这点并没有改得很彻底。想看反例可以去看看中国的山寨版 facebook,目前都还没有跟着改过来。

  再简单说音乐。

  音乐在信息结构上要复杂,歌曲的层级上面有专辑、歌手。周边信息也复杂,风格、年代、地区等。

  网站在选择不同的信息粒度作为主线,将延伸出不同的使用方式。

  看last.fm提供的其他产品服务和功能,都是紧紧围绕歌手这条主线,比如电台、活动。

  一个国外音乐网站,上线之前没有解决音乐版权的前提下,能做起来,是一件很匪夷所思的事。但 last.fm 做到了,并且将这个模式做得很大。有兴趣可以看看它是如何处理专辑、歌曲的关系。

  做产品设计很容易忽略信息属性本身,从信息的粒度着手,分析其上下级的关系,如何给单元信息进行有效地组合并传递给用户?信息和信息之间的相关度如何建立起来的?排序和展示方式如何?

  我们可以试着以分解的方式去呈现一个寻找构成事物的最小信息单元的过程。

  以电影为例。

  电影是由什么构成的?

  见过电影剧本的人都知道,电影是分场的,是由一场一场戏构成的。

  一场戏是由什么构成的?

  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构成的。

  那么,一个镜头是由什么构成的?

  是由每秒24帧的静态图片,也就是一帧一帧的静态图片及与图片对应的声音构成的。

  拆到这里,基本上可以找到构成电影的最基本的信息单元了。再回到问题,这个时候就很容易从本质上来定义电影是什么了。

  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很好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无论你做的是什么事、在事情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实最核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一个问题?

  可能需要把握三个环节:弄清楚问题的本质,把握住对于将要解决的问题的预期,将问题化繁为简。

  而分解事物(问题)的过程可以同时完成这三个环节。

  首先锁定问题的所在,弄清楚问题是什么。如何弄清楚问题是什么,参考上面拆解电影的过程。

  其次,设定对于问题解决之后的预期。这一预期对应的是现实状况和理想状况之间的落差,也就是你想要的结果减去目前现实的状况,即是要通过解决问题填充(削减)的内容。

  在此基础之上,用上面的思路去拆解,一直拆解到构成这个问题的最小信息单元,即可以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同时也对这个问题形成了系统性的认知。最终每一个要解决的基本信息单元级别的小问题都是最基础的问题,可以快速解决掉。

  这一思维过程基本上和 Elon Musk 推崇的物理思维、Peter Thiel 强调的创业第一性的思维是基本一致的。

  同时,互联网产品的进化路径也基本是沿着往更小信息单元的方向推进的。文字,从 blog 到微博,信息粒度由大到小;图片,从相册到图片到图片上更小的信息单元;视频,从长视频到短视频。每一类信息媒介的进化过程都在更小的信息粒度上产生了无数的产品。信息的粒度越小,也就意味着用户生产内容的成本越低,内容传播的速度和效率越高。

  通过以上拆分的过程我们更容易从本质上了解事物的基本属性,以此建立自己的信息池。有了这一块的积累,也才有了可以让不同的信息单元在大脑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创业的过程,需要我们将多个领域不同的技能和理解组合在一起,科技、设计、商业、用户需求等等这些元素同时放在一起,反复地融合、煎熬、打磨,直到某一天,这些信息在大脑中与其他信息产生化学反应,转化成具有创造性的产品。这一点,最典型的案例是乔布斯在里德大学时期的字体课对他的影响,以及 Musk 少年时代广泛的阅读经历对其之后的影响。正是这些在其生命中看似不相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创造伟大产品的基础。

  Jurvetson 几年前曾将 Musk 和乔布斯做比较,在他看来,这两个人在思考和设计时都会将所面临的挑战分解成各种细小的碎片,然后将它们洗牌后重新组合。这个过程会循环往复,直到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出现。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会持续带来新的技术属性、新的需求路径,而通过上述过程可以从本质上把握新生事物的基本属性,从而让自己具备创新的基础。而这些基础性的思维训练和信息沉淀的过程最终要寻求的是造物,是更加优雅地进行产品的表达。

  第二,基于最基本的信息单元,构建全新的形态

  事物的内在规律往往是违反直觉的,尤其是当你去做一些创造性的事物的时候。

  一个互联网产品形态的构建过程,往前牵涉到对需求以及所提供的服务的流程和特性的把握,往后牵涉到内在机制的建立、设计、交互、以及运营逻辑的铺垫。

  由于比赛规则是“只写一件事”,所以这一点在这里只提一个基本的结构:一个产品可以从业务逻辑、产品逻辑、运营逻辑三个方面入手,最终给出来一个靠谱的解决方案。

  有机会的话和大家分享如何优雅地进行产品的表达。

  引用资料:

  陈琪《信息粒度》

  梁宁《造物者第一:价值观导致传统大佬与黄金大妈的过时》

  Kryptoners《Elon Musk 和乔布斯的智慧》

jijiewang.com美好的季节|投稿请发送至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冀ICP备2021021905号 | Powered by季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