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春暖花开>悦读>正文

是陌生感让我们得以自由

2016-11-02 来源:她在江湖漂 资讯整理编辑:达达令 点击:

分享到:

  曾经有说起过一件小事,工作第一年的时候,我从原来的部分被另外一个部门的领导挖走。可是那时候没有经验,竟误以为是自己不被原来的领导喜欢,所以才会被派遣去别处。

  那天夜里下班,在公司附近的麦当楼,整整哭了三个小时以上。桌上的纸巾堆得如小山丘,服务员一次又一次过来收拾。可是在这个过程里,周围的一众人,竟然没有任何一个打扰我。

  那是第一次,觉得人走出社会之后,大城市可以冷漠成这样。

  可是再后来,我却喜欢上了这种克制的冷漠感。

  有一年我的房东是个老头,住在二楼,一年四季都不开空调,一张凉席一个风扇,周而复始。他那个房间的门口大部分时间都是敞着的,因为每天都会有人前来询问租房的事。透过那扇门,总是看见他听着收音机,然后发呆。

  那段时间工作压力大,每次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附近的时候,情绪就开始难以抑制。有天我照旧走到公寓一楼的大门口,然后脱下鞋子,光着脚丫,半是哭泣半是唱着歌上楼,还夹杂着自言自语。

  我突然发现这种方式让自己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于是我就从一楼这么发神经地走到五楼。

  我听着每一层楼密密麻麻的房子的窗口,传来或是做饭或是争吵或是小孩哭闹的声音。偶尔看到老头拍打一下那收音机,因为年久失修而冒出来的吱呀吱呀声。

  一年之后,我攒够了钱,终于可以搬到市里的房子去了。那一天依旧下班回家,去跟房东老头打招呼,说下个月就不住了。

  他点点头,哦。

  就在我转身离开的时候,身后传来一句:来这个城市打拼的外地人都不容易,苦是苦了点,可是总会过去的,你不也熬过了这一阵嘛。

  那一刻,感觉这一年的受苦受累,终于得以被理解。

  嗯,老头什么都知道,我这大半年在上楼这么一小段路的所谓“发疯”,他都看在眼里。他不需要站出来安慰,因为安慰无用,是我这个年轻人自愿选择了这条路。

  人来人往是他这一栋房子的常态,也是这个城市的缩影。老头太明白这一点,所以迎接以及告别,于他而言都成了每一天都在上演的工作事项了。

  我觉得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时刻,当你觉得自己急需想要宣泄,可是却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拨出去的电话。你知道那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朋友,而是你总觉得,所有无法表达出来的千头万绪,都没有办法在此刻一口气向别人解释你所有的心情。

  你更害怕的是,当宣泄之后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反馈之后,那更是秘密被揭开之后的恐惧。于是你选择默默把所有到口的一切,都收回自己的肚子里。

  时间久了,人便学会了自我排遣。那些或是压抑或者是失望的时刻,变成了生活里的固定模式,也慢慢匹配出了一套对应的自我梳理方案。

  我从来都知道既然入世一场,既要学会如何接人待物的体面周到,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对待孤独。当你明白这一点,你就不会被繁琐的人际关系所束缚。

  你不再期待一场赴约展现自己的全部,毕竟没有人愿意真正了解你,或者愿意真正理解你。

  当年看美剧《绝望的主妇》,第一集就是社区居民中最美丽可人的主妇Mary开枪自杀。她的四个好朋友都很疑惑:如果是遇到了难处,为什么她不说出来让我们帮忙?

  直到后来的日子里,我才能越发体会这一部剧集编剧的伟大之处。它能够告诉我的启迪是,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是无法排遣孤独的,并且需要释放,他是会求助于他人的。而当他连别人也不想求助的时候,那就意味着我们任何人也无法看出他的绝望。

  所有的波涛汹涌内在情绪,所匹配的表情大部分都是平和,以及无异于往常的。有多少人是在平和的日子里面绝望地前行着,其实质差别只是在于那一步,你迈过了,或者是不去接受它。

  后来我开始说服自己,那些我不想说出来的心事与秘密,我就没有资格去抱怨自己得不到他人的理解,那是我选择了让自己一个人慢慢消化。

  那些我觉得自己暂时过不去的难关,自己此刻承受不来的这一段难题,需要一个人拉我一把才能浮出水面,那么我就尽力去求救——先让自己喘过这一口气,然后再去复盘这前前后后的理性思绪。

  我曾经在上班的休息片刻,遇到一个女生在楼梯间里面小声的抽泣。我不知道她遭遇了什么,只是那一个抽泣的背影,像极了当年的我自己。

  我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拉走了要想去楼梯间聊天八卦的同事,留给她一片暂时安宁的空间。

  恰到好处的陌生跟距离,是我觉得自己处于这个世间最大的一层保护膜。我时刻维系着它,而它也会给予我最好的忠诚回报。

  大城市的陌生会让人感到冷漠,可是就是这份冷漠,给了我足够的宽容。它让我觉得自己不会是一个异类。

  我是一个在传统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人,父母的关爱,亲友的往来,外加逢年过节热闹的邻里关系。我享受这种大家庭里面的热闹气氛,可是我并不打算一直与它共存。

  它之于我而言,就如同旅行的意义一样,只是生活里的一抹调味剂。它告诉我,我有家人可以依赖,有家乡可以归宿,有童年的田间稻草得以回忆。可是这一些并不能足以支撑我对这一份热闹日复一日的热爱。它绝不能成为一种常态。

  我觉得人的生活状态是自己所构造起来的。就像我身边有朋友说羡慕田园生活,城市的糟糕交通跟空气让自己压抑。如果回归到现实本身,让他回到边远农村里,他却又开始犹豫。

  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内心的追寻是一种自发式的热爱,还是一种逃避式的伪向往。

  自发式的热爱,是我在旅行路上认识的一家客栈的老板夫妇。他们为了自己的田园理想生活,在大都市奋斗了十年。到达那一个他们可以抵达的地方之后,他们也不再眷恋大城市的种种。

  人总是会在失望的时候生出一种念想:换一个地方,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会不会更好?

  可事实是,真正喜欢一种生活方式的人,他已经走在这个向往的浪潮之上了,他没有时间去思考该不该,以及会不会更好这样的无聊问题。

  以前我不太能体会君子之交淡如水,更加无法深刻地理解什么叫做熟悉的陌生。直到后来你明白,人与人之间无法达成真正彼此认同的时候,你反而会因为这个原因,一股陌生的距离感而让自己得以慰藉。

  在我回翻自己过往的日子里,有很多片段是让我觉得有些难堪的。比如说我也曾歇斯底里地渴望从另外一个人身上得到理解,所以仅仅是在很浅的朋友关系,甚至还不算得上朋友的时候,就恨不得将自己的人生从头到尾交代给对方。

  我觉得人之所以痛苦,不仅仅是想要而不可得,而是想要的那部分是本就不存在的,然而你并不自知。

  我就是从一个不自知的阶段走过来的,然后才渐渐领悟到,回忆人生过往是很累的一件事情,你要把它留给那个你想真心告知的人才是。

  那些喜欢探寻他人生活鸡毛蒜皮的人,他们并不在意答案本身,他们只在意自己要发声。如果你并不喜欢这种看似关怀的问候,那么也无需与其对峙,因为对峙的结局是没有办法根本解决问题的。

  作为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这些年我修炼最大的课题之一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学会克制,不滥用这一份悲伤的情绪。那是我创作思考的源泉,可同时也是我融入这一个红尘滚滚世俗的壁垒。

  而就是这一份恰到好处的陌生距离,会让我对人世间的种种都不至于太过绝望。

  以前还在当实习记者的时候,我总为自己练就的一番追问式的采访技巧而沾沾自喜。现在回过头来看,幸亏自己没有这般应用下去。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如果一个人愿意诉说他的故事,你要做的只是引导,而并非刨根问底地追击。

  那是一种压迫式的状态,你曾经这么对待别人,你终有一天也会这么被人对待。

  有时候一个人的底色是很难去用一个绝对的词语去判定的。悲观主义者内心其实有特别积极向上的一面。恰到好处的分寸感跟进退感,让人从非黑即白的极端人生探索中得以走出来,继而告别对抗,转为接受。

  是陌生感让我们得以自在,继而收获自由。它更是混沌世界中能够让人保有清醒的那一份力量。

更多关于 悦读 的文章:
jijiewang.com美好的季节|投稿请发送至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冀ICP备2021021905号 | Powered by季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