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秋高气爽>热点>正文

寻求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2015-03-28 来源:未知 资讯整理编辑:季节网 点击:

分享到:

  中国落后的农业技术急需土地改革来实现现代化,而城镇化使得农业人口规模更小年龄更大。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国家,在超过十三亿的总人口中,农业户口人数所占比超过64%。虽然拥有世界第三的国土面积,实用性耕地有限,农民人均耕地仅0.19公顷,收入低、地位低、生活艰苦是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农民的状态。

  尽管拥有高比例的农业人口,中国的农村依然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严峻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走向城市,农村大量土地闲置,利用率低,与国外规模化种植农业相比,中国农业缺乏竞争优势,科技水平不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再加上近年来以水土流失与过度开发为特征的耕地功能弱化与耕地面积锐减现象较为严重,对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与国家粮食的战略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如何正确解读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寻求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依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的理论,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由于既往“以牺牲农业为城市发展铺平道路”政策的影响,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除了城乡差异之外,东西部农村发展也存在巨大差异。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因素,中国西部农村发展一直相对落后。

  2、小农经济基本丧失经济发展潜力

  由于长期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重城市、轻农村,人为割裂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业的联系,使得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向城镇,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匮乏,生产技术落后,也出现了地多人少且生产效率低下的矛盾局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难的矛盾日益突出。

  3、农村教育发展滞后

  由于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目前在农村务农的农民文化程度以小学与初中为主,占到农民总人数的70%以上。与发达国家务农人员相比,文化程度差距很大。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的情况日趋严峻。除此之外,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和实用技能的能力偏低,很难适应由传统生产技能向现代生产技能转变。

  4、土地流转法律制度不完善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与管理技术已经无法为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为此引进资本与技术,形成规模化、精细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成为目前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个人承包的现实状态下,如何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并保证各方权益不受侵害,则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来进行保障与监督。

  二、中国农村发展及农业产业化的应对

  1、完善土地制度保障各方权益

  农村土地流转必然涉及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在法律层面需明确各主体的权、责、利及相互关系,规定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权利内涵。

  中国宪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对土地只拥有承包权及经营权,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而且200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还规定:“耕地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同时,还规定农民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

  2、完善保险制度解决后顾之忧

  一直以来,中国农民对于农业保险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政府都是以财政补贴的形式减少受灾农民的损失。高补贴带来的高成本对地方政府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也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合理规范的农业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中国东西部在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地理地势上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发展也不能统一而论,不能照搬照抄现成的经验,而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从当地农村、农民的现状出发。东部沿海农村多为平原,从事农业人口较少,适合发展家庭农场经济。西部地区则地势较高,多为山地、丛林地带,人口较少,经济落后,适合发展规模较大的集约化经营。

  4、加强农民教育 转变落后观念

  当下中国农村还处于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世代为农的思想致使农民只知深耕农业发展而不知拓展思路,加之滞后的农民文化教育还导致农民使用机械化农耕技术程度不高。因而,现阶段需要积极转变思维模式,加强农民文化教育,使农民接受新农村建设新理念,着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注重民主、文化及社会建设,共同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中国农村发展及农业产业化实践

  农村要谋求自身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必须改善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农民自身生产技术,结合区域特点,充分利用附近资源,根据不同地区农村土地的占有量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即: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良性发展轨道,逐步建立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四、产业化中国农村的未来

  归根溯源,中国农村发展的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问题。

  为什么中国不能实现土地私有,让农民拥有土地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原因复杂多样。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土地私有的最终结果很可能不是农民富裕,相反,大多数农民可能大量丧失或贱卖土地,土地兼并集中,少数富人则可能成为大地主,贫富分化最终导致社会动乱;从中国目前现实来看,土地私有之后,若农民因生计或自然灾害等原因失去土地,他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也将失去,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是目前政府所不能接受的,广大农民也不能承受的。因此,在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各项制度架构成熟之前,实现土地私有化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未来中国农村实施土地流转,实现农业产业化势在必行。

  首先,实施土地流转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需求。土地流转解决农民工带资进城问题,加速户籍改革进程,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

  其次,实施土地流转是农村劳动力流失的必然趋势。外出劳务及人口老龄化减少了农村有效劳动力,要保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必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

  再者,实施土地流转是农业规模化种植的急切诉求。农业的规模化种植有利于改善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亦是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本质。

  与西方国家相比,当下中国农村的发展水平依然是处在一个较为落后的状态。但是,中国是传统的农耕国家,中国农村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了深厚的农耕文化与知识,而且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地理和气候上的优势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加强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思想观念的革新和转变,在政府大力倡导的惠农政策引导下,中国农业必将翻开一个崭新的篇章,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宏伟时期。

推荐阅读
jijiewang.com美好的季节|投稿请发送至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冀ICP备2021021905号 | Powered by季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