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冬日暖阳>荟萃>正文

“苟”与“敬”原是一个姓?

2016-01-24 来源:南充晚报 资讯整理编辑:张松 点击:

分享到:

  一个出身正统的中原大姓,在历史长河衍进之中, 因种种纷扰而迫使族裔衍化此消彼长, 甚至难以厘清宗源, 后世族人编撰家谱时每每难究其因, 成为百家姓中罕见的人文奇观。

  考证苟姓的渊源及分布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土民俗专家、 南充白塔中学高级历史教师何汝怀以权威史料为纲, 采用各种家谱中具有共识的成说, 梳理出苟姓的衍化及与相关姓氏的渊源关系, 力争还原这个饱经沧桑的姓氏的历史原貌。A更姓碑刻 揭开苟姓复杂身世

  南部县升水镇洛阳村的一条公路旁的石窟内,近年被县文物部门发现一块青石碑刻,这块碑刻主题为“更姓碑记”,上面记载了苟姓先人苟化兰考中进士,被录入翰林院。乾隆皇帝在殿试时,亲笔将其名字“苟化兰”改为“敬化兰”。于是,此地苟姓一律改为敬姓。

  被皇帝恩赐改姓,这在封建社会中显然是一种莫大的殊荣。但是,祖宗之姓又牵涉着族人的起源和姓氏认同,弃之不舍。这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重重顾虑之下,族姓中有人提出,可以依皇帝赐姓敬,但读音从苟。这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被族人采纳。为记住这段历史,升水镇村民于是刻碑记事。

  有了这段碑刻,在敬姓与苟姓之间难免生出一些争议:是不是所有敬姓都是苟姓改的?南部县境内建兴镇、大桥镇、升钟镇等地也有大量敬姓人聚居区,当地人对敬姓的读音从来都近似于苟,这似乎也与碑刻所载更姓的事实相互佐证。

  由于敬姓是南部县境内的大姓,数量在数万之众,而苟姓却不足百人。于是,一些研究者断言,南部县境内的敬姓,均为苟姓更改而成。那么,在乾隆恩赐至今的300余年内,升水敬姓又是怎样向外迁移的,其向外迁移的动力是什么?升水苟姓更改为敬姓的300余年历史,能否倒推数千年苟姓或敬姓的衍化史?

  何汝怀翻查史料发现,苟化兰历史上果有其人,受皇帝恩赐改姓亦有其事。但他并非升水镇人,而是南部县大桥镇人,在乾隆十三年中进士。并且其人名字也有出入,据南部县志记载为“苟华南”。

  何汝怀进一步查证,升水苟姓也并非土著,而是在元末明初从湖广经剑阁迁入。那么,苟姓的起姓根源何在,苟姓与敬姓在上溯300年以外时间的关联如何?B苟敬互更 千年人文公案无处厘清

  应该说,苟姓在多种因素的更姓作用下,应该以较快的速度走向消亡。但历史发展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想。苟姓在后晋与北宋年间,曾经以反常的速度和规模极大地扩张。

  何汝怀从湖北麻城收集到的多种苟姓家谱或族谱所载发现,后晋时期,当时的敬姓人为避高祖石敬瑭的名讳,被迫改敬姓为苟姓。一时间,中原苟姓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几年后,后晋灭亡,北宋建国,至南宋赵构在位时,为避赵构音讳,苟姓从去声改为上声,读音与“狗”字相同,因此,苟姓族人一度以此为弃姓之理由。

  敬姓改为苟姓,让苟姓人数迎来新高峰,那么敬姓是怎么发展而来的?据何汝怀考证,敬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一支相传为黄帝之孙敬康的后代,另一支则与帝舜的后代有关。据《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有敬君,为陈厉公之子陈仲,死后谥号为敬,故其支系后代以谥号为姓。由于敬姓出身显贵,族丁兴旺,其封地与聚居区大多在中原的肥沃地带,因而人丁兴旺,族裔中名士英才层出不穷,这个姓氏在西晋以前曾是非常显赫的名门望族。

  但是敬姓又是百家姓中最“倒霉”的姓氏,据不完全统计,它在历史上曾先后4次出现避讳改姓的局面。除了避讳后晋皇帝石敬瑭外,还要避讳南梁权臣侯景的音讳。前者敬姓被迫改成苟姓和文姓,后者敬姓被迫改成恭姓。此外,五代十国结束,更为苟姓和文姓的敬姓族人纷纷改回原姓,但不久北宋建立,敬姓又与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的名字相冲,不得不再次避讳改为苟姓和文姓。

  此外,我国历史上曾建立过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为加速己族汉化,他们纷纷采取改用汉姓的办法。大量少数民族采用了苟、句、勾和敬姓,并逐渐繁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句、勾和敬姓与苟姓相互更换,于是逐渐加大了苟姓数量。因此,历史上苟姓与敬姓分分合合,几经变更,加上衍变跟踪的史料所限,如今已难于考证其根源和宗流,至此,敬姓与苟姓终于衍化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格局。

  何汝怀曾在湖北探访时获悉,当地几个村落有敬、苟、文姓杂居,但是这三姓自称为同祖同宗,自古不予通婚。后来在当地族谱研究中发展俱为敬姓衍化而来,于是几个村落的村民纷纷向当地政府上书,把他们的姓氏重新变为敬姓。C苟姓起源 出身正统但备受争议

  据《中国姓氏大词典》载:“苟姓,出河内,河南,西河,山西,建宁为五郡望。”古人把黄河以北为称河内,以南以西称河外。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郡望是指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此处即证明苟姓在古时分布广阔,族裔繁茂。

  《广韵》载,苟姓为古大姓,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用12个姓氏赐封他们,其中就有苟姓。因当时黄河流域有许多枸杞,因此与枸同音的苟姓逐渐发展为当时为栖、疏两国的国姓。

  苟姓出身正统,其族裔中亦人才辈出。战国是卫国名将苟变,一身雄才韬略,但不拘小节,曾差点坏事。他在一次到地方上征税时,因未拒绝百姓的热情招待,吃了两只鸡蛋,消息传到卫国国君的耳朵里,他表示要将苟变罢免和弃用。这时,著名学士孔伋力谏卫国君说道:“英明君主选用人才,就好比木匠选用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一根可以合抱的优质木材,有了几尺朽腐之处,高明的木匠不会因此而扔掉。当前是战争年代,良将奇缺,你却因为两只鸡蛋放弃了一员大将,这不是让邻国知道了笑话啊!”卫国国君于是收回成命。而苟变后来也成为战功卓著的大将。

  西晋名将苟晞,精通兵法,官至大将军,时人比之韩信、白起。北宋年间,天封人苟日新以文章闻名天下。当时,安岳县迁移新县城,他任主簿,辛苦经营,有开拓之功,为一时良吏。

  但这些良将贤士并没有筑起苟姓的光荣和深深的姓氏认同感。在苟姓繁衍扩大的过程之中,由于种种原因,族人放弃姓氏的事例时常发生,其中规模较大、有史可证的就达四五次之多。苟姓改作它姓的姓氏当中,数句姓、勾姓和敬姓最多。

  何汝怀告诉记者,苟姓因读音同“狗”,历来被视为不雅,这成为非政治性因素当中改姓最常见的理由,这种作法延续至今。

  营山县灵鹫镇一村和二村是苟姓的聚居区。现就读白塔中学高三的学生苟锐说,如今一些苟姓乡邻在给新出生的孩子上户口时,会直接把苟姓改作敬姓。她爷爷曾给她讲过一个令人尴尬的段子:有一位姓苟的年轻人去单位报到上班,领导问他贵姓,他恭恭敬敬地回答:“免贵,小苟。”领导不高兴了:“什么小狗小猫,乱七八糟的,严肃点!”如今,这里的苟姓族人,几乎已大半改作敬姓。

  无独有偶,南部县升水镇的那块更姓碑,同样见证了苟姓族人所遭遇的世俗难题。此外,一些政治性因素,也加速了苟姓族人向其他姓氏变姓。相传后周时期,一位君王的妃子名叫德苟,当时中原多数苟姓人士便改作句姓或勾姓。D多路入川 敬姓取代苟姓衍成川内大姓

  苟姓入川始至南北朝,随着其自身分化和敬姓入川进程加快,敬姓逐渐占据主导位置,对苟姓渐有替代之势。2002年南部县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县内共有敬姓34610人,有苟姓75人。

  不只是南部县,我市各县境内至今仍呈现以敬姓为主、苟姓为次的交错杂居状态。据何汝怀统计,嘉陵区双桂镇、西充县古楼镇郑家庙村、仪陇县三河镇、南部县升水镇、建兴镇、大坪镇、永庆乡、盘龙镇、伏虎镇、南隆镇,营山县星火镇、灵鹫镇,阆中市复兴镇等,均有为数较多的敬姓族人聚居区。

  “后世敬姓绝大多数都是从苟姓、勾姓等姓氏还原而来的,从理论上讲,敬苟原本一家,因此,全国范围内有关姓氏研究的学者通常都把两姓并在一起研究。”何汝怀说,南充境内的敬姓,有很多仍然含着苟音的,这是姓氏变换过来后,人们的认读习惯还没有改变。因为敬姓构成复杂,其内部支系交错纵横,要从单纯的姓氏角度去区别家族血统,这还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

  记者看到,从何汝怀绘出的迁移图上看,外地迁入四川的敬姓族裔路线有四:一是从陕西凤翔到剑阁,再到川北南部、阆中、仪陇、西充等地;二是从甘陕、云贵一带入川,经成都,到西充、嘉陵、营山等地;三是从湖北麻城出发,沿水路经嘉陵江,抵达嘉陵、南部、阆中等地;四是随着历代战乱,由军队和难民潮无序涌入川内,从最初的落脚点四处扩张迁移。

  何汝怀说,敬姓与苟姓族裔内部字辈繁多,不同支系的字辈又呈交错排列状态,这样对其支系发展研究增加了难度。如今,他希望收集更多的敬姓、苟姓、文姓、勾姓等姓氏的族谱资料,为进一步了解和厘清敬姓与苟姓相互衍化、分布和替代的规律提供文献依据。

  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

jijiewang.com美好的季节|投稿请发送至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冀ICP备2021021905号 | Powered by季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