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秋高气爽>同窗>正文

毕业两年后,宿管大爷竟还记得我房号

2016-07-03 来源:尺度 资讯整理编辑: 老花猫 点击:

分享到:

 
  前段时间母校毕业典礼,我应邀回去跟师弟师妹拍毕业照,完事后口干舌燥全身是汗,于是顺便走回以前住的宿舍,坐到楼下大堂凉快一下。免费关注微信公众号 jijiewangcom ,就能天天收到季节网新闻了,还有机会和主编小节姐一对一私聊喔。
  结果一进门,两年没见的宿管老大爷抬头看了看我,很淡然地说了一句:
  “回来啦。”
  “对啊,刚下课。”
  我条件反射地说了这么一句,说完就发现自己懵圈了。
  这还是我毕业两年后,第一次和他碰面。而他的反应在我看来也太寻常了些,就好像我根本没搬出去一样。
  想象中的久别重逢,应该是激烈的,或者是因为遗忘和陌生而默然。但他那句淡然的“回来啦”,却让我在一瞬间产生了穿越回读大学的幻觉。
  “你叫什么来着,噢XXX……以前住在519对吧?” 他只花了几秒钟就想起了我的名字,还有准确无误的宿舍号,他开始自顾自地回忆,依旧没怎么抬头。
  “这您都记得!” 我大吃一惊,赶紧搬个小板凳凑过去,只可惜我口袋里没烟递给他。
  “熟悉嘛,在这干了9年了。” 宿管老大爷嘴角露出点得意的笑,显然对记得我宿舍号这事挺自豪。
  于是我开始坐下来和他攀谈起来,这下他不再高冷脸,和我吹水聊天,脸上渐渐地泛起了红光。这一次和他说的话,比这四年加起来的都多。
  聊了一阵子,他起身去洗衣服,走之前还细心地把身旁的电风扇朝我这边摆了摆,我感到一阵清风袭来,很舒服。
  可我心里也十分明白,大学时期的我却绝不会像有这样的情趣,搬一个小板凳凑过去,跟宿管大爷没边儿地扯淡。
  那时我总是匆匆上楼,匆匆下楼,忙着功课、实习和社团,与宿管老大爷的对话也仅限于类似“回来啦”、“去吃饭啦”、“上课啦”。
  这个宿舍大堂的角落,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上下楼必经的过道。可对于他来说,却像是一个守望角,每天看着这些进进出出的年轻学生,在繁杂琐碎中默默地记住每一个人。
  前段时间,我在杂志上偶然读到一个词:空巢青年。大意是与亲人分离两地,在都市中过着独居生活的青年,他们把自己的这种生活现状形容为:“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在这些字句中,多少透露着一丝淡淡的无奈。多数空巢青年面对自己的境遇,是不那么满意的。青年人总是更爱远方一些,至少不要每天面对空落落的租来的房。
  然而城市中还存在着另一批人,一批像宿管老大爷这样,守着这所城市里一个小角落的人,我姑且称他们为“城市守望者”。
  他们和空巢青年一样,很多时候要面对独自一人的生活,却并没有感到什么不满意。
  我在深圳生活了十几年,深知这座城市骨子里缺乏“慢生活”的基因。人们会偶尔地休息和放纵,但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这座城市平均年龄不到30岁,也意味着这里90%以上的人口,没有谁真正喜欢停留。
  城市生活的节奏越快,人们就会习惯于去遗忘。不管每天我们这座城市里有怎样的新鲜事物和风景,大部分时候都只是匆匆一瞥而已。
  我们心里惦记的,永远是下一个目的地,很少有人会静静地坐下来抽根烟,想想过去的生活里,到底沉淀了些什么。
  在快节奏的城市里,城市守望者属于另类中的另类。他们过着看似循环往复的生活,从来不嫌弃自己当下所处的位置。
  这个急匆匆的城市气氛仿佛与他们无关,而是始终带着一份闲情逸致,默默地守在某个角落,略带玩味地看着周遭世界的微妙变化,却又缄默不言。
  有个在上海生活的朋友跟我说,每次加完班路上,最能给他归宿感的,就是便利店里穿着制服的姑娘,和停在路边吃夜宵的出租车司机。
  他说,他们是真正每天守望着深夜城市灯火的人。而我好奇的是,为什么守望着城市深夜灯火的人,竟能够让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感受到“归宿感”。
  或许是你心里知道,不论你逗留到多晚,走到了多远,他们都会在那里,始终在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个守望角,默默地用他们的方式,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存在本身,时常让这些陌生人感到,自己从来不是孤身一人。
  对我而言,在这个城市里,最让我感到有“归宿感”的守望者,是我那全职主妇的老妈。
  不过她与宿管老大爷不同的是,总是爱叫着嚷着有一天要离家出走,找一座庙遁入空门,再不管这红尘是非(我和我爸)。但是我和我爸心里都清楚,她哪儿也去不了,哪儿,也舍不得去。
  自从我工作后,每次下班回到家,桌上总是摆好了冒着热气的饭菜,瞬间理解了为何家是避风的港湾。
  以前没经过风吹雨淋,便分不清哪儿是港湾。
  然后才慢慢知道,我家的守望者,一直都在那。
  你身边的城市守望者在哪?
jijiewang.com美好的季节|投稿请发送至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冀ICP备2021021905号 | Powered by季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