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春暖花开>访谈>正文

河北省会的3次搬迁 起初是在保定

2015-02-28 来源:未知 资讯整理编辑:jijiewang.com 点击:

分享到:

  我经历的省会三次搬迁

  1958年,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

  经过了3年的解放战争。1949年7月12日全河北省解放。,1949年7月12日和8月1日,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相继在古城保定成立,保定即成为解放后的第一个省会。

  解放后的省会选在保定,应该说是最合适的。一是从地理位置上看。保定居河北省中部,交通也方便;因为作为省会,如果在全省版图中位置太偏,那显然是不方便的。二是保定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国内外知名度高。具备作为省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可以说,当年选定保定作为河北省会,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众望所归。

  我于1957年考入保定一中,也算过上了“省会生活”。身在省会有许多优越性和方便之处,比如可以及时看到省级和省会的报纸,参加省直有关部门的活动。当时的报纸极少,且都是4版,如《河北日报》(对开4版)、《保定日报》(4开4版),一大早就贴在一中校园的报栏上,早晨即可看到。那时的中学生没有多少课外读物。除少量图书外,就是读党报。

  记得1958年春日的一天,《河北日报》上刊登一则消息,说是某日(星期日)上午10时,河北省文联的作家们在裕华路新华书店前与读者见面,还举办“买刊签名”活动。一些爱好文学的同学看到这个消息,很是兴奋。星期日9时早饭(当时学校时兴星期日两顿饭,上午9时,下午4时)后,我和十几名同学早早来到书店前,那里早已挤满了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几百号人。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其场面不亚于现在的“粉丝”追“超女”。诸位知名作家到场后,人群一片欢呼。记得刚担任省文联主席不久的著名作家康濯穿着一件呢子大衣站在凳子上,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讲了许多话,现在基本上都忘了,但有一句我终生难忘,他大声说道:“我们的《蜜蜂》成了马蜂了……”

  康濯讲完,人们拥挤着争购当月出版的《蜜蜂》杂志,随后由康濯、张庆田、李满天、张朴等著名作家在刊物封面上签名。我挤了一身汗才买到刊物,并由作家们签了大名。后多年保存着这本刊物。可惜,在“文革”中丢失了。

  省会在保定时间并不长,不到9年,即迁往天津。

  省直许多文艺单位仍留保定

  1958年2月7日,国务院第七十次会议决定,将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这个决议。4月18日,第一届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根据省人民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决定将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

  上下的共识是:省会由保迁津好处多多,如天津是大工业城市,而河北工业落后,省里仅依靠中央调拨和本省现有工业,不能解决生产“大跃进”之需。

  有了以上这些共识,全省上下很快行动起来,并成立了搬迁委员会,对省会搬迁工作做出具体安排。从1958年三四月份始,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及各局(委)开始搬迁。

  1960年7月,我在已不是省会的保定的一中毕业,考入已成为省会的天津的南开大学中文系。9月1日入学,学业5年于1965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了驻天津的河北省戏曲研究室(今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前身)做戏剧刊物编辑。由于我自此凡28年一直在省直文艺单位供职。

  1958年省会由保定迁天津时,自然涉及到省直文艺单位的搬迁问题。但省话剧团、歌舞团、戏曲学校、群众艺术馆、河北文化学院、河北文化干部训练班等许多单位,一直留驻保定,文艺界许多全省和全国性的会议、活动仍在保定举办。我对于省直文化部门来说,保定仍有挥之不去的“省会情结”。

  平心而论,省会设在天津,依托大工业城市,对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当然大有裨益;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并非十分理想之地。一来作为省会,地理位置处于河北东北部,较偏,各地市赴省城办事不方便;二来天津作为中国的数一数二的临海大工业城市,作为中央直辖市非常得体,而不宜做省会,这就像江苏省的省会设在六朝古都南京而不设在大工业城市上海一样;再从生活习惯上看,过去天津是许多国家的“租界”。历史的原因使天津人的生活做派与生活习惯与省直干部不大协调,当年的省直干部大都是农村出身。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或土改,朴实厚道,在生活习惯上很难做到“入乡随俗”。我在天津工作时。就常听人们说:省直干部和天津市的干部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凡是身着中山装、足蹬布鞋的,准是省直干部。说来不怕大家笑话。1965年秋日的一天,作为省直干部的我到省委宣传部办事。宣传部在七楼,楼内本来有电梯,但时年已27岁的我竟不会开电梯,只好一层层爬楼梯。

  我在天津读书和工作共6年的时间,始终分不清东西南北,一上街就转向,所以很少上街,也很少逛商场,至今对天津的街道头脑里还是一团乱麻。

  河北省会在天津的时间并不长,8年后又搬回保定。

  1966年,省会由津门打道回府

  1966年1月,天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鉴于天津市隶属关系的变化。同年1月25日河北省委决定:省会由天津搬回保定,4月24日发出正式搬迁通知。

  对于这次省会复回保定的原因,我当时作为一名普通干部,不明就里。搬回保定后,才听一些领导同志说,省会之所以又搬回古城,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省直机关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实行精简,改进领导作风,促进省直机关进一步实现革命化。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面向农村,尽快把粮食生产搞上去。以便执行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的方针。又言,通过这次搬迁,可以使省委、省人委逐步成为亦工亦农的机关。从而扎扎实实地领导好“三大革命”(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运动……当然关键原因还是天津已成为了中央直辖市,直辖市焉能再做省会?

  省直机关在天津8个春秋,机构扩大,人员增多,各类事业单位的机构逐渐健全,基本建设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这样一搬。对河北来说必然会造成重大损失。其他方面我不清楚,仅从艺术团体而言,河北省于1958年10月在天津建立的河北音乐学院(后改名天津音乐学院)及音院附中、河北美术学院两所大学一所中专,皆留归天津市,致使从此至今42年来河北一直没有自己音乐、美术方面的高等本科院校,仅有一所1970从保定搬来的河北省戏剧学校更名为河北省艺术学校(中专)。直到前几年,才有了一所由中专升格的大专———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且包揽戏曲、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

  省会迂回保定的方案既定,各路人马很快行动。浩浩荡荡的省直大军大搬家可不是件小事。彼时的保定也在发展,住房很紧,难以全部容纳省直单位。所以,这次搬迁制定了一个“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即省委的几个部、省人委的几个委(办)和省军区首脑机关驻保定市,部分厅(局)搬到保定市周围各县,还有一些厅(局)搬到所属的事业单位一起公办。如后来我在工作中打过交道的省商业厅驻定县(今定州市)、团省委驻清苑县北大冉村等。

  搬迁时间从1966年4月份开始,省委、省人委、省军区等领导机关先搬,其他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陆续搬迁,5月份之后,省委、省人委及省直各机关先后搬回保定。我所在的单位河北省戏曲研究室,隶属省文化局,于5月底搬到新北街北口的一栋大楼,与省新华书店各占一半。北邻隔一小桥是省文化局,西邻是省统计局。

  至今我还一直在想,就是一家住户乔迁也得折腾好长时间,而涉及这么多单位的省会大搬迁,竟然没有搞一处基建,保定市把房子都给腾出来,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搬清了。这不能不说是搬迁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大局观念和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如果没有这种观念,没有这种精神,省会搬迁绝不会如此顺利。记得我们搬回保定驻地时。那栋大楼已腾空,且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有一位老同志在楼内专门看护着。我们进驻后,老同志领我们看房,一间房一间房地交接,让人大有“宾至如归”之感,心里热乎乎的。

  只是,这次省会在保定的时间非常短,仅一年多的时间。又迁来石家庄。

  1968年,省会由保定迁来石家庄

  众所周知,省会自津迁保后不久,各路人马刚刚在古城落脚,便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保定形势之乱闻名全国。

  1967年1月,省委、省人委被省会“造反派”非法夺权,再加上“砸烂公检法”,各地方政权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为了减少混乱,形成一个有权威的、全省统一的领导核心,1968年1月16日至28日,北京军区在京召开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会议。会议提议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至石家庄。

  1968年1月28日筹备会议结束时,郑维山、李雪峰署名向中央呈报《北京军区关于建立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的情示报告》,第二天,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即批准成立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并同意河北省会由保定迁至石家庄市。4天之后的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即在石家庄市成立,石家庄从这一天起遂成为河北省会。省革委的成立和省会的确定,自申请到批准,再到完成,前后仅用7天时间,速度之快,工作效率之高,是相当惊人的!

  虽然自1968年2月起石家庄成为河北省会,但从当时的河北领导人到普通干部职工,一直有“再搬回去”的念头。就在石家庄作为省会两年多之后的1970年下半年,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就有了迁回保定的动议。这年9月29日,毛泽东到南方视察途经石家庄,找省革委负责人李雪峰等人谈话,问及“河北省会设在石家庄好,还是设在保定或天津好”时,李雪峰从战略角度出发。回答说石家庄离太行山近,太行山很深,认为还是石家庄好。

  但问题并没到此为止,保定的“省会情结”仍在继续。1971年1月,省革委领导人曾向中央请示,认为河北省会还是搬回保定为好。中央政治局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周恩来总理批示,“河北省省会不要再迁”。

  这样,自1968年2月起河北省会便一直设在石家庄,至今已整整46年矣

  作者简介

  王德彰:1938年11月生,河北蠡县人。编审。196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历任河北省戏曲研究室主办的《河北文学·戏剧增刊》编辑、河北省艺术学校办公室主任、河北省肃宁县副县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河北省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河北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河北省政协《乡音》杂志主编。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期刊协会理事、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社科期刊协会副会长。

jijiewang.com美好的季节|投稿请发送至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冀ICP备2021021905号 | Powered by季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