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夏阳酷暑>知识库>正文

大多数的评论和干货其实是件然并卵的东西

2016-03-31 来源:褚伟 资讯整理编辑:褚伟 点击:

分享到:

  很多人对评论和干货一类的东西非常迷恋,在红利期消失的后公众号时代,它几乎成了所有运营者的吸粉圣经。免费关注微信公众号 jijiewangcom ,就能天天收到季节网资讯了,还有机会和主编小节姐一对一私聊喔。

  不管是微博上还是朋友圈里,你只要贴上这样的标题,他不一定会认真看完,也不一定会转,但准会有人去点进去瞧一瞧,如:“解密公众号如何加粉”,“高效人士的7个工作习惯”,“5步教你如何写出《纽约时报》那样的标题”,“初创公司的13种死法”……

  每个人的微信收藏夹里总会有那么一两篇这样的文章,有些科普性的确是有用,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然并卵的东西。

  我深刻地记得斯坦福大学教授詹姆斯•马奇说的一句很有趣的话:我只推敲我的想法,我不推销我的想法。然而,对于大多数写评论的人来讲,都是负责推销自己的想法,以至于达到最后让别人接受自己想法的目的。

  评论不是说服别人,而是启发别人。你可以通过你的思辨能力让别人知道原来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而不是以盛气凌人之势在气势上压倒比你弱的人。我见过很多作者,尤其是在社群里,当有“粉丝”过来向他讨教问题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关于这个问题,我在xxx上已经讲的很清楚了,然后随手找出来就扔给别人。其实有时候”粉丝“并不是来问你问题的,只是来向你讨教的。

  写评论也有一段时间了,最开始写应该是大学时代,那时候写的最多的大概就是今天俗称的“时评”,因为那时候写评论,就像现在大家讨论“网红”一样,每个人都会扯了句,“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普世价值、贫富差距、官二代、富二代、拼爹……”,最好你还得懂一点哈耶克、罗尔斯、哈维尔、阿伦特,当然胡适、鲁迅、李敖、雷震、殷海光……自不用多说了。

  无非是昨天的那些字眼变成了今日的“颜值、逗比、卖萌、自黑、自嘲、节操”,有时候真的很难讲这个时代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因为只要不触犯高压线,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纵容自己,已达到与众不同,但另一方你的表演更多的是想在自娱自乐,每个人被隔离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也许只有隔壁的人才能听得到。只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胡适就变成了papi酱、鲁迅就变成了咪蒙,时代精神就变成了网红经济。

  有时候写得越多,越发现评论的无用之处。同创造这个时代相比,参与这个时代和旁观这个时代更让我兴奋不已。写评论的人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感。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指点的不是江山,是僵尸。因为你所咀嚼的不过是拾人牙慧,它早已变得腐烂不堪。

  什么是干货,在我看来,干货就是一种具有普遍操作意义上的说明书。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说明书几乎都不能按此操作。

  什么人才热衷于干货?除了急功近利,追求速成和爆发的用户,就是那种语文成绩不太好,写个800字的作文就感觉痛苦不已的,因为他们太想成功,太想成为行业的老二。

  前几天在36kr上读到一个写“社群媒体”的文章,我看了一大半,越往下读,越感觉逻辑不对,于是我找到作者的联系方式,添加好友后,和她聊了几句,她和我讲,社群媒体的价值在于群主(PGC)筛选优质内容曝光给成员,成员通过相互分享的UGC内容扩散到周围的人,这样形成一个社群知识和社群文化,最后达到社群价值。

  我和他讲这样的逻辑很难走的通,原因在于社群的性质更像是宗教,必须有一个教主这样的人格化的人来主导,微信上的社群,很多是想来学习知识、积累人脉、交换资源的。基本上实行的都是自上而下制,如果反过来的话,试想,这个社群为什么是由你来建?变现的话,其实还是流量和人脉。卖货、资源对接、众筹、会员、课程培训、出书、活动。

  该朋友某种意义上表示了肯定,希望有空去他们公司聊聊。举这个例子只是希望告诉大家,道理不在乎长短,文章的好坏也不在于写的有多长。关键是他的逻辑合不合乎情理,经不经得起推敲。

  今天,公众号上的投机分子越来越多,在这个由微信主导下的眼球经济时代,除了源源不断的学习能力外,还有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辨别力。

  我越来越相信自己并能没有写作的能力,只是有着一腔写作的热情。但愿有一天,这股热情能够转化成能力。

更多关于 知识库 的文章:
jijiewang.com美好的季节|投稿请发送至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冀ICP备2021021905号 | Powered by季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