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春暖花开>感悟>正文

哪里有商业,哪里就有良好的风俗

2015-06-14 来源:罗辑思维 资讯整理编辑:冯克利 点击:

分享到:

  赚钱的动机是每个时代都常见的动机。正如中国有重农抑商的传统一样,它们在欧洲的基督教文明中,过去也仅仅是被人默默接受,而从不给予道德上的张扬。

  需要一项观念上的重大转变,才能把一种原来被视为人性中恶的因素,变为值得称颂的美德。

  一种发生在语言深处的变化,逐渐完成了这一使命。它既不像基督教的谦卑观那样压抑欲望,也不像骑士的荣誉意识那样放纵欲望,而是对欲望加以解剖,区别出它的不同功能。

  在《利益驯化欲望》一书的作者赫希曼看来,最能代表这种思想转变的,便是维柯下面这段话:

  “社会利用使全人类步入邪路的三种罪恶——残暴、贪婪和野心——创造出了国防、商业和政治,由此带来国家的强大、财富和智慧。社会利用这三种注定会把人类从地球上毁灭的大恶,引导出了公民的幸福。这个原理证明了天意的存在:通过它那智慧的律令,专心致力于追求私利的人们的欲望被转化为公共秩序,使他们能够生活在人类社会中。”

  这段话的意义在于,以往被认定为“人性之恶”的欲望,只要为它注入“智慧的律令”,便可以变为有益于人类福祉的力量。

  人类持有善恶观或是一个常数,但何为善恶却未必是一个常数,人作为一种能反思的动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对其进行调整。

  帕斯卡为赞扬人类的伟大而找出的理由是,人类“已经努力从欲念中梳理出了美妙的格局”和“美丽的秩序”。人的欲望是“有秩序的”,而在理性主义者眼中,秩序永远是美丽的。

  这种基于理性分析的思考,引发出许多非常著名的学说。

  培根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严肃地思考“如何让一种欲望对抗另一种欲望,使它们相互牵制,正如我们用野兽来猎取野兽、用飞鹰来捕捉飞鸟”。

  斯宾诺莎更是直接断言:“除非借助更强烈的相反欲望,欲望无法得到限制或消除。”

  曼德维尔从欲望中区分出奢侈与懒惰,休谟则将贪财与贪图安逸相对照,他们都认为,前者要比后者对社会更加有益。

  然而有一个问题。这些见解不管从哲学角度听起来多么动人,仍然需要一种新的解释方式,使欲望能够与理性建立起可靠的联系。完成这一解释任务的关键,便是“利益”的概念。

  爱尔维修对道德家讽劝说:

  “假如有人打算劝说轻佻的女人端庄而收敛,他应该利用她的虚荣心去克服她的轻佻,让她明白端庄稳重是爱情和优雅享乐的来源……用利益的语言代替欲望有害的说教,他们便有可能成功地使人们接受其箴言。”

  在传统的道德说教失效的情况下,“利益”这个概念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不是一个独立于欲望和理性之外的概念,而是可以成为沟通和平衡两者的桥梁:使欲望变成融入“理性”的欲望,使理性成为替“欲望”服务的理性。

  这种从利益的角度处理欲望的方式,促成了古老的人性论的一次制度主义转折。它具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可以形成一种社会风尚,使贪婪在商业社会中变得有益无害。

  正如斯密在《国民财富论》中所说,长期经商会使商人养成“长时间的勤勉、节约和小心经营”的习惯。

  曼德维尔在对比商业社会与古代的人格时,这一点说得更加清楚:“未开化者的种种欲望更游移、更善变……而有教养者,已经学会了如何为了自身利益而遵守规矩和法令,常能屈从较小的不便,以避免更大的不便。”

  孟德斯鸠有句名言:“哪里有商业,哪里就有良好的风俗。”

  早期思想家对商业社会寄予希望,恰恰是因为“人性的充分发展”并不可取,而商业能够“抑制人类的某些欲望和恶习,塑造一种不那么复杂和不可预测、更加‘单向度的’人格”。

  他们对欲望可能释放出的能量有着强烈的道德忧虑,所以才将利益驯化欲望作为商业社会的伟大成就之一。而一个多世纪之后,这项成就却被谴责为资本主义最恶劣的特征。

更多关于 感悟 的文章:
jijiewang.com美好的季节|投稿请发送至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冀ICP备2021021905号 | Powered by季节网